跑马俗称“跑场子”,是环县社火民俗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。据初步考证,晚清时期环县就有社火活动,清末民初大盛且有一定的规模。县西北角的车道、毛井、芦家湾、小南沟等地社火受宁夏固原影响,主要的就是跑场子,其中车道代掌村的跑场子社火是民国10年从宁夏同心县豫旺城传入的。 县北跑场子以祛瘟消灾为目的,寄托人们一种向往幸福安康的生活愿望,其活动有严格的仪式程序性,围绕“迎神”、“安神”、“出坛”、“降香”,“禳瘟”、“谢将”、“回坛”、“烧教”等仪式展开祭祀、舞蹈活动。成员中有头旺子,手持伞头,二旺子手持花牌子,头古子2人,持红旗,二古子2人,持花旗,伞灯子2人掌圆伞灯,拉花姊2人掌方斗灯,马牌子2人执马鞭,赖(俗音害)老汉拿烟锅、赖老婆拿笤帚,共14人分列二队。 跑马俗称“跑场子”,是环县社火民俗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。据初步考证,晚清时期环县就有社火活动,清末民初大盛且有一定的规模。县西北角的车道、毛井、芦家湾、小南沟等地社火受宁夏固原影响,主要的就是跑场子,其中车道代掌村的跑场子社火是民国10年从宁夏同心县豫旺城传入的。 县北跑场子以祛瘟消灾为目的,寄托人们一种向往幸福安康的生活愿望,其活动有严格的仪式程序性,围绕“迎神”、“安神”、“出坛”、“降香”,“禳瘟”、“谢将”、“回坛”、“烧教”等仪式展开祭祀、舞蹈活动。成员中有头旺子,手持伞头,二旺子手持花牌子,头古子2人,持红旗,二古子2人,持花旗,伞灯子2人掌圆伞灯,拉花姊2人掌方斗灯,马牌子2人执马鞭,赖(俗音害)老汉拿烟锅、赖老婆拿笤帚,共14人分列二队。 县南跑马由22人组成,其中马马8人,花灯12人,打秧歌,农村称为“唱秧歌”、“赛秧歌”,由一个领头打着伞、秧歌队扮成各种人物,手拿扇子、手帕、彩绸等道具在锣鼓伴奏下起舞。 环县车道代掌跑场子保留了传统的“打秧歌”、“派秧歌”的古老形式,是秧歌传统表演的活化石。打秧歌是娱神它是社火跑场子结束后,由头旺子(伞头)先唱,后按顺序派由二排旺子、头排古子、二排古子、拉花姊分唱。至今还保留有“太阳出来渐渐高,瞭见我娘家的古树梢,古树梢上锦鸡叫,我受的磨难谁知道”等反映古代劳动妇女心声的歌谣。县南跑马的后半部分一般是轻歌曼舞的“地云子”,与县北“打秧歌”类似。 县北跑场子分大场子和小场子,大场子按“绾簪簪”,“蝎子倒卷尾”、“缠棉花”、“蹬四门”、“里落城”、“外落城”(也叫双辫子)、“单辫子”、“走圆圈”,顺序随鼓点跑碎步,打秧歌、派秧歌结束。正月十五到农家中祛瘟,主人可蒸三十六盏面灯,跑场子万灯。小场子直接从蹬四门开始到“单辫子”、“走圆圈”、“打秧歌”结束。县面跑马有“绕8字”、“蛇摆尾”、“缠棉花”、“跃马”、“跳涧”、“辫蒜”、“花四门”、“五梅花”、“九盏灯”、“十二盏灯”等花样。
农历三月初三,木钵街庙会上“万(音)灯会”仪式 木钵庙会与兴隆山庙会一脉相承,都是无量祖师庙会,木钵庙为兴隆山无量祖师的歇马凉亭。因此,兴隆山庙会上的万灯会与木钵三月三日庙会万灯会一脉相承。万灯会的民间信仰习俗约产生于元末明初。①每年360天,用灯361只,钩城后,通过道士诵经,神仙开路,游客万灯后,一年360天天天平安。取前景平安光明,道路曲折之意。②万灯用八卦中乾坎艮震巽离坤兑8门。乾门为生门,占据西北方向,8门即休门、生门、伤门、杜门、景门、死门、惊门、开门。万灯会由生门入,曲折经历后生门出,祈求一年平安,是人民向往平安、幸福的信仰表现,历经几朝待续至今。 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晚,举行万灯会。1、钩城用红头绳以八针八方钩成,用灯361盏。2、此灯城设8道门,按奇门遁甲中的8门设置。3、钩城后,抬神架,打醋坛,清静城内。道士阴阳在乾门(生门)诵经,完毕后五色旗、神架前,阴阳道士紧跟,香客绕城三圈,由生门而入。再在生门诵经,后再绕三圈,此三次共绕九圈。锣鼓笙箫铙钹都有,这叫唱灯。凡唱灯香客一年大吉大利,百病不生。如此一小时后,万灯会结束。灯过去用荞面窝窝清油灯,现在多用汽油灯、电灯代替。 伴随的相关民俗活动有: l、香客等参与者忌口七天,不能进生死暗房,记忌葱蒜,这叫忌口; 2、每灯要一个灯竿; 3、阴阳道士举行诵经活动。 参与万灯的人物由阴阳道士班子(正一派)进行主持,其他为当地群众、四路八方的香客、男信士组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