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爷是个放羊的,二爷放了一辈子羊,二爷给生产队放羊。
二爷生于民国,八岁上父亲去世。十岁上开始给东堡子山赵老爷家拉长工,任务就是拦羊,十岁的娃娃再能干个啥?
二爷是个苦命人,结婚后二奶奶娶进门一气子生了五个 娃,却在我小姑还没断奶的时候撒手人寰了。当时,小爸三岁,小姑嗷嗷待哺。那是个缺吃少穿贫穷得不能再贫穷的年代,中年丧妻,大大小小五个娃娃,一个家眼看着就要要烂包。二爷无奈 揪断肠子把小姑送给了玄城沟杨家。生产队看着这一家人恓惶,就安排二爷给队里放羊。
二爷这一放就放了一辈子羊。
放羊是个美差事。放羊人拿全年全额工分,一年下来可以多分点口粮可以多拿点红利。放羊的,生产队一般不给安排其他活路,比较自由,除了经管好羊可以干自家的事。放羊的最大好处是,可以有很多的额外收获。出山放羊每天可以给自家捎带着打一捆柴禾,缺吃少穿的年代,什么都是金贵的,放羊人每天背回一捆柴,放羊的可以偷偷地捎带回队里的羊粪用于自家烧锅煨炕,家里一年四季不缺烧的煨的,这点小小的收入都足以让其他社员眼红。放羊打酸枣两不误。放羊人,春天可以挖野菜。夏天有经验的放羊人可以收山鸡蛋、掏山雀蛋。秋天可以灌黄鼠、打兔子、逮山鸡。冬天可以挖獾、套鸽子。那时候,二爷每天放羊回来的收获都可以让一堆孩子欢呼雀跃,欣喜若狂。遇上礼拜天,二爷出山的时候会领上小爸和我,那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,羊群在山坡上悠闲地吃草,二爷在草丛中有意无意地寻找着各种草药。我们疯累了,嘴里嚼着采来的鲜嫩的奶瓜瓜,静静地躺在山坡上望着馒头似的群山从眼前一直逶迤到遥远的天边,费力地想象着山外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?清风徐来,如一只柔软的手抚过面颊,把我们送入梦乡,直到夕阳西下。
凭着生产队的这点照顾。凭着二爷刚毅、乐观、勤劳的性格。二爷放了一辈子羊,度过了那个艰难的岁月。拉扯大了自己的四个孩子。包产到户以后,日子渐渐的好了,二爷也已到古稀之年。终于放下了握了一辈子的羊鞭颐养天年。二爷一辈子曲折、艰难。但他开朗、乐观。我们这一群孙子都爱粘着他。到他最后干不动活,拄着拐杖阳洼旮旯晒太阳的时候,我们这群孙子常常逗他:“ 二爷,给我们讲讲你和耿奶奶的故事呗。”他总是抡起拐杖骂到:“滚,碎怂”。然后,笑眯眯的,眯着眼想他的心事。我想这时候二爷一定是在他的秘密中回忆自己过往的幸福甜蜜。据说 ,二奶奶去世多年之后,二爷在放羊的时候 结交了后山一个耿家的寡妇,好了半辈子。我常常想,二爷放了一辈子羊,羊也没亏待他,一群羊让他度过了艰难困苦的一生,一群羊也给他艰难困苦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欢乐和慰藉,鼓起了他生活的勇气和信心。
二爸是个放羊的,二爸放了半辈子羊,二爸给自家放羊。
二爸是二爷的大娃,叔伯辈中排行老二,我们叫二大。
二爸小时候出天花落下了后遗症,身体不好,脑子也不怎么灵光。包产到户以后,地里干农活不在行,身子又单薄,就放羊了。二爸放羊放得好,开始七八只,后来十几只,最后就放成一大群了。二爸的羊都有名字:马耳子、花眉子、白帽顶子、六拐子、胡骚情……都是些奇奇怪怪的名字。其他人放羊都是羊群在前面走,放羊的在后面赶。二爸不,出山的时候二爸前面走,羊群后面跟着,没有一个溜号的,没有一个敢偷啃庄稼的。一个个毛色发亮,精神抖擞,趾高气扬,战士似的。羊群一上西山梁,二爸嗓子好,爱唱、能唱。民歌、秦腔、道情张口就来,字正腔圆。我一直纳闷二爸那么单薄的身子里,怎么能发出那么浑厚的声音。斗大的字不识一升的二爸能唱全本的道情《 蛟龙驹 》。每天羊群一上西山梁二爸就是一嗓子:“五台山,困住了杨氏五郎……” 哀婉、苍凉、悲壮,一开腔全庄都听得见。听见二爸唱戏,地里干活的人就知道十二点了,该收工回家吃饭了,根本不用看表。
二爸就这么放着羊,吼着道情,悠闲自在了半辈子,放羊放出了一个殷实的家,秦腔道情吼出了惬意的生活。二爸脑子笨,不会说话。两个弟弟逐渐长成大小伙子了。庄里人见了二爸总爱说:“老二,娃大了赶紧给瞅媳妇,得些钱呢 。”二爸总是慢条斯理地说:“好着呢,我有一群羊呢。”环县山大沟深,草场宽,祖祖辈辈放羊,多数养山羊。山羊蹄子挖破山,慢慢的草场退化了,环境破坏严重了。政府提倡封山禁牧,还林还草。二爸响应政府号召,恋恋不舍地放下了提了半辈子的羊铲。
五弟是二爸的二娃,兄弟中排行老五,小弟们戏称 “ 五老汉 ”。
五弟是个爱折腾的人。
五弟是个大学生,后来折腾来折腾去折腾成了个放羊的。用二爷的话说,“ 喜娃,外是个冷种。”冷种是环县人骂人的话,意思就是傻子、瓜子。
五弟甘肃农业大学毕业。毕业后,不愿意参加公务员考试,端个好饭碗。到处胡折腾,回一回家二爸二妈骂一次,后来干脆很少回家了,上新疆下海南地到处折腾。有一天却突然辞了东莞月薪七千元的工作回家了。说是准备放羊。
当然,五弟的放羊不是上山放羊。确切的说他是养起羊来了。
环县缺水。2014年,盐环定扬黄工程顺利完工。黄河之水天上来,解决了环县人千百年来十年九旱,水贵如油的生活困境。为老区人民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聪明的五弟看到了别人意识都没意识到的商机,毅然决然地回老家养起了羊。早起的鸟儿有虫吃。在别人还在沿用传统方式,零星喂养,倒腾几个零花钱的时候,他已经盖起了比较现代化的羊场,购买了铡草机等机械,搞起了规模化养殖。把自家的山荒地全部种上了苜蓿。那几年政府大力鼓励农民因地制宜种植地膜玉米,秋收后人们就匆匆奔赴了天南地北的打工地,大量的玉米秸秆站在田野里迎接着秋风的萧瑟。五弟通过电话联系上各家各户,义务收割玉米秸秆。这样的好事谁个不乐意?就这样,五弟起早贪黑不花一分钱解决了饲草问题还落个乐于助人的好名声。环县是传统养羊大县 ,环县羊肉不膻不腻,味道鲜美,是国家地理保护产品,早已名声在外,销路当然不存在问题。两年的努力,五弟脸黑了,腰弯了,俨然一个地地道道的放羊汉 。但是,腰包鼓了,气派的新居盖起来了。二爸二妈脸上的笑容露出来了。
这两年县上提倡大力发展羊产业,给予养殖户资金上,技术上的最大化的扶持。五弟“好风凭借力”,如虎添翼,乘势而上。引品种,强技术,上规模。大规模流转土地,种植饲草,成立了自己的养羊合作社。五弟好酒,爱热闹,热情好客,乐于助人。远近的年轻人总爱往他跟前凑。他脑子活泛,嘴头子麻利,见多识广。谝闲传插科打诨,讲政策口若悬河,谈经验毫不保留。现在,在五弟的引领、帮助下,好多在外地打工的前庄后庄的有头脑的年轻人都回了乡,不再出去打工了。或者在他的合作社干,或者向他学习养羊、养牛、养柴鸡,种枸杞、种黄花……这些行动起来的年轻人,使家乡这片沉寂的土地有了勃勃生机。他们播种下殷切的希望,这片土地也一定会回报他们收获的喜悦。
爱折腾的老五在羊身上折腾出了名堂,这个爱折腾的人一定还会折腾下去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