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议在WiFi下观看!
大学毕业后,他们选择回家放羊 ; 几年羊倌生涯,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蜕变?大学生羊倌究竟会给大山深处带来怎样的变化?
羊倌在以前并不是一个体面的工作,当然因为自然条件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,人们更不可能通过养羊而致富。可是就在这两年,我省庆阳环县却出现了这么一群人,他们好不容易走出大山,上了大学,寒窗苦读数载,却又回到了大山深处,干起了养羊这个行当。他们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?
2017年大学毕业后,慕莹莹来到中盛公司繁育场工作,并成为当地大学生养羊产业协会的会员。这会,她正在和其他同事一起给母羊做b超。这项技术可以准确地判断母羊的怀孕胎数等情况。
除了给羊做b超,她还要负责接产、羔羊护理、喂养、称重、打疫苗等多项工作。更有意思的是,她现在正在学习用app来给羔羊上户口。
这个app可以记录断奶时间、所在羊舍等情况,为羊只建立详细的档案户口。手指动一动就可以代替以前几个小时的人工记录。看得出来,慕莹莹很喜欢这份工作。在这份看似不太体面的工作中,她不仅用上了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,而且倾注了自己对家乡的感情,在工作中找到了人生定位。可是在两年前,她的想法一经提出就遭到了家人的反对。
母亲的担心并非多余,刚到这家企业工作,她还真有点不太适应。
环县是我省养羊大县,家家户户历来都有养羊的习惯。为了解决周期长、见效慢、科技含量低的难题。当地率先实施大学生养羊“千人计划”,成立全省首个大学生养羊产业协会。和慕莹莹一样,大学生养羊产业协会的成员们承担了这里所有的技术工作。繁育场的负责人陈兴志也是一名大学生,从饲养员到技术员,从区长到场长,他只用了短短半年时间。与普通养殖户相比,大学生养羊不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管理上都更有优势。
2017年,环县将肉羊产业作为主导产业,为了吸引更多大学生来就业,当地免费为每个大学生提供一万元的培训费,并委托中盛培训学校集中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岗前集训,选聘328名未就业的优秀大学生到中盛公司从事肉羊养殖产业,每人每月享受就业补助1500元,中盛公司按照每人每月4000元的最低工资标准补齐,促进大学生成为养羊的高精技术骨干力量。
除了在龙头企业进行实战培训,当地与中国农大、西北农大、兰州大学、甘肃农业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,对大学生养殖户进行定期的理论培训。经考察合格后,这些大学生羊倌不仅可以在中盛公司这样的乡镇龙头企业打工,而且可以去村里担任产业指导员指导农户科学养羊,或者选择承包合作社进行自主创业。
经过协会和高校的系统培训,大学生王小翠当起了村里的产业指导员。养殖企业有先进的技术,如何将这些技术传授给养殖户,村级产业指导员便应运而生了。王小翠每天的工作是来农户家为羊只进行常规检查。
和大多数产业指导员一样,王小翠将防疫检疫、抽血、消毒、保险代办等先进技术带给了农户,不仅提高了羊只的存活率和出栏率,也改变了村民们的观念,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。
在环县的10个乡镇133个村,有133个大学生产业指导员每天走家串巷帮助养殖户进行防疫工作。有了技术指导,如何扩大养殖规模?如何让协会的大学生们自主创业,学以致用?环县又提出了千只湖羊标准化合作社。
大学生羊倌许霞在养殖公司工作不到一年后,便在政府的资金补贴下,承包了千只湖羊示范合作社。凭借学到的知识和技术,许霞可以独立完成养殖、防疫、抽血、信息统计等和养殖相关的大部分工作。
大学生羊倌郭志兴所作的工作比许霞更进了一步。经过一年多的精心运营,他让这个原本已经成为废墟的地方,变为了带动周边31户贫困户的“331+”合作社,为他们带来了每年每户4500元的分红。现在的他不仅是木钵街村的产业指导员,而且在父亲的影响下成为了当地畜牧兽医站的技术员。
为了把更多的高学历人才聚集在产业链上,环县还出台三年内减免圈舍租金、贴息贷款、每月1500元就业补助等政策。现在环县的养羊产业,不管是在龙头企业,还是在合作社,不管是产业指导员还是养殖户,大学生群体已成为科学化养殖的主力军。
从满山放牧到精准饲喂,从本种交配到人工授精,从看体型摸肚皮到挨个做b超,作为科学化养殖的主力军,这些80、90的大学生们,将先进的养殖技术一一应用到了现代化的养殖产业中。目前,在大学生养羊产业协会这个平台上,已有600多名大学生加入到养羊的行业当中,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应用到龙头企业、合作社和普通养殖户中。2019年,环县的肉羊饲养量达到189万只,比2018年增加近20%,出栏量达到79万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