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 专题专区 >> 世界兽医日 >> 正文
默认
打印文档

【记者走基层】环县:新型产业扶贫让脱贫步伐加快

2018-06-23 00:00 来源:本站原创 作者:张文军 念兴元 编辑:电视台信息员 点击:371
   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,我县紧盯产业扶贫,从农业供给侧改革入手,因地因户发展新型多元化产业,走规模化、集约化的产业发展路子,全县广大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步伐不断加快。
    这两天,虎洞镇魏家河村的2000多亩紫花苜蓿迎来了收割季,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讨鹏一家格外繁忙,除了饲养200多只羊外,每天还要收割苜蓿。李讨鹏通过流转土地种植紫花苜蓿80亩,苏打草、甜高梁等一年生牧草90亩,依靠种草养羊,李讨鹏2015年底实现了脱贫,去年仅种草养羊就实现收入15万元,成了村里有名的 “种养大户”。
    过去的魏家河村产业单一落后,靠天吃饭。经过产业结构调整,种草养羊成了村民增收的主渠道,全村紫花苜蓿留存面积超过了2000亩,羊只存栏量超过了4000只。随着种草养羊规模的逐年扩大,村里大量劳动力解放了出来,超过600人外出务工,劳务收入在村民收入的比例中逐年增加,截止目前,全村15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,有111户实现了脱贫。
    草畜产业是我县的重要产业,近两年来,我县依托中盛公司,结合农村“三变”改革,按照“331+”扶贫模式,采取“户托社养”和“社托户养”相结合的办法,在全县推广繁育良种湖羊养殖,使湖羊成为全县加快脱贫攻坚步伐的又一新型产业。
    采取“社托户养”模式养殖湖羊的毛井镇红土咀村村民李培平不仅学会了科学养殖,更有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,防疫保障等。
    新型产业多元化、集约化发展是我县扶贫攻坚的亮点。在秦团庄乡新集子村,3000多亩黄芪、黄芩等中药材繁花盛开、争相斗艳。今年,这个村依托村里的两家中药材种植合作社,同样按照“331+”扶贫模式,流转种植中药材3300亩,实现了“一地分三金”。
    流转土地收租金,种植中药材拿补助,回头再到合作社务工通过劳务创收,秦团庄乡的“三变”改革,不仅让贫困户实现了“一地分三金”,也让贫困户的收入翻了番。村里的贫困户马学瑞家里4口人,今年向合作社流转了60亩土地种植中药材,仅土地流转金和政府补助就能收入24000元。
    据测算,种植黄芪、黄芩等中药材,亩产中药材500公斤以上,按照当前市场价格,亩收入超过了1000元,这远比种庄稼要好的多。今年,秦团庄乡通过 “三变”改革,按照“产业+合作社+贫困户”和“公司+合作社+基地+贫困户”的模式,全乡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了5000亩。
    近年来,我县不断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,以新型、特色产业发展为引领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,让扶贫的路子更宽,脱贫的步伐更快。2017年度4733户20343人实现稳定脱贫,贫困面由25.9%下降到19.7%。截止目前,全县新栽优质苹果1.8万亩,果园面积达到4.81万亩,挂果面积1万亩。种植中药材1.2万亩,黄花菜1.5万亩,枸杞2万亩,小杂粮30万亩,种植优质牧草31.4万亩,全县肉羊饲养量214万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