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 技术专区 >> 疫病防控 >> 正文
默认
打印文档

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

2019-12-02 00:00 来源:本站原创 作者:系统管理员 编辑:系统管理员 点击:160

小反刍兽疫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,以发热、口炎、腹泻、肺炎为特征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,山羊和绵羊易感,山羊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。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,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。

1)流行病学特点

山羊和绵羊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,山羊比绵羊更易感,且临床症状比绵羊更为严重。山羊不同品种的易感性有差异。

牛多呈亚临床感染,并能产生抗体。猪表现为亚临床感染,无症状,不排毒。

鹿、野山羊、长角大羚羊、东方盘羊、瞪羚羊、驼可感染发病。

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,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。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,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。本病潜伏期一般为46天,也可达到10天,《国际动物卫生法典》规定潜伏期为21天。

2)临床症状

山羊临床症状比较典型,绵羊症状一般较轻微。突然发热,第23天体温达4042℃高峰。发热持续3天左右,病羊死亡多集中在发热后期。病初有水样鼻液,此后变成大量的粘脓性卡他样鼻液,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。鼻内膜发生坏死。眼流分泌物,遮住眼睑,出现眼结膜炎。发热症状出现后,病羊口腔内膜轻度充血,继而出现糜烂。初期多在下齿龈周围出现小面积坏死,严重病例迅速扩展到齿垫、硬腭、颊和颊乳头以及舌,坏死组织脱落形成不规则的浅糜烂斑。部分病羊口腔病变温和,并可在48小时内愈合,这类病羊可很快康复。多数病羊发生严重腹泻或下痢,造成迅速脱水和体重下降。怀孕母羊可发生流产。易感羊群发病率通常达60%以上,病死率可达50%以上。特急性病例发热后突然死亡,无其他症状,在剖检时可见支气管肺炎和回盲肠瓣充血。

3)病理变化

口腔和鼻腔粘膜糜烂坏死;支气管肺炎,肺尖叶和肺心叶都可见暗红色和紫色病变。有时可见坏死性或出血性肠炎,盲肠、结肠近端和直肠出现特征性条状充血、出血,呈斑马状条纹;有时可见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水肿,脾脏肿大并可出现坏死病变。

4)预防措施

易感动物饲养、生产、经营等场所必须符合《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管理办法》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,并加强种羊调运检疫管理。羊群应避免与野羊群接触。各饲养场、屠宰厂(场)、交易市场、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等要建立并实施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。

5)免疫

必要时,经国家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批准,可以采取免疫措施;与有疫情国家相邻的边境县,定期对羊群进行强制免疫,建立免疫带;发生过疫情的地区及受威胁地区,定期对风险羊群进行免疫接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