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 技术专区 >> 疫病防控 >> 正文
默认
打印文档

羔羊痢疾防治措施

2019-12-02 00:00 来源:本站原创 作者:系统管理员 编辑:系统管理员 点击:134

   (1)临床症状

羔羊痢疾是初生羔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,以剧烈腹泻为特征。

2)病原

病原是产气荚膜梭菌B型菌。

3)流行病学

该病主要发生于7日龄内的羔羊,其中又以23日龄的发病最多。纯种羊和杂交羊均较土种羊更易患病;一般在产羔初期零星散发,产羔盛期发病最多。孕羊营养不良、羔羊体弱、脐带消毒不严、羊舍潮湿、气候寒冷等,都是发病的诱因病羊及带菌母羊为重要传染来源,经消化道、脐带或伤口感染,也有子宫内感染的可能。呈地方性流行。

4)症状

潜伏期12天,可缩短为几小时。病初病羔精神沉郁,头垂背弓,停止吮乳,不久发生腹泻,粪便呈粥状或水样,色黄白、黄绿或灰白,恶臭。体温、心跳、呼吸无显著变化。后期大便带血,肛门失禁,眼窝下陷,卧地不起,最后衰竭而死。

5)病理剖检

真胃黏膜及黏膜下层出血和水肿,黏膜面有小的坏死灶。小肠出血性炎症比大肠严重,黏膜发红,集合淋巴滤泡肿胀或坏死及出血,病久可形成溃疡,突出于黏膜表面,豆大,形不规则,周围有出血的炎性带。大肠病变与小肠相同,但轻微。结肠、直肠充血或出血,常沿皱壁排列成条状。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胀或出血。实质脏器肿大变性,有一般败血症病变。

6)诊断

在本病常发区,根据流行病学、症状及病理剖检,可作出初步诊断。必要时为确定病原,在病羔刚死后,即采取回肠内容物、肠系膜淋巴结、心血等,作病原体检验。

7)防制

发病因素较复杂,须采取综合性防治

①首先对母羊(特别是孕羊)加强饲养管理,做好夏秋抓膘和冬春保膘工作,保证所产羔羊健壮,乳充足,增强羔羊抗病力。

②为避免产羔时过于寒冷,可将产羔季节提前或推迟,避开最寒冷的时间产羔。

③产羔前后和接产过程中,应做好一切消毒和防护工作,保证母羊体躯、乳房、产地及用具的清洁卫生。对羔羊脐带严格消毒,保证羔羊吃足初乳。

④预防接种。每年秋季可给母羊接种羊厌氧菌病五联菌苗(羊快疫、猝狙、肠毒血症、羔羊痢疾、黑疫),产前23周再接种一次。近年来试制成功的羊六联菌苗(羊快疫、猝狙、肠毒血症、羔羊痢疾、黑疫和大肠杆菌病),对由大肠杆菌引起的羔羊痢疾也有预防作用。

⑤常发本病地区,在羔羊出生后12小时内,可口服土霉素0.150.2克,每天1次,连续灌服3天,或用其他抗菌药物有一定的预防效果。

⑥对病羔要做到早发现,立即隔离,认真护理,积极治疗。粪便、垫草应焚烧,污染的环境、土壤、用具等用3%5%来苏儿喷雾消毒。

⑦治疗:药物治疗应与护理相结合。治疗时需按年龄、体质和临床症状进行。一般发病较慢,排稀粪的病羔,可灌服6%硫酸镁(内含0.5%福尔马林液)3060毫升,68小时后再灌服1%高锰酸钾的病羔,可灌服6%硫酸镁23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