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 技术专区 >> 疫病防控 >> 正文
默认
打印文档

羊黑疫防治措施

2019-12-02 00:00 来源:本站原创 作者:系统管理员 编辑:系统管理员 点击:167

羊黑疫又名传染性坏死性肝炎,是由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。其特征是肝实质坏死病灶,病原为诺维氏梭菌也叫水肿梭菌,属于梭状芽胞杆菌属。为革兰氏阳性大杆菌,严格厌氧,能形成芽胞,不产生荚膜,具周身鞭毛,能运动。分为A、B、C、D四型,羊黑疫是由B型引起的,以毒素致病。

1)流行病学

①易感动物  1岁以上的绵羊,以24岁的肥胖绵羊发生最多。山羊也可感染,牛偶可感染。

②传染源病羊  自然界亦广泛存在。

③传播途径  经消化道传播。

④影响因素  在春夏发生于肝片吸虫流行的低洼潮湿地区。

2)症状

病程短,大多数不表现明显症状就突然死去,少数病例病程稍长,可拖延12天,但没有超过3天的。病畜掉群,不食,呼吸困难,体温41.5℃左右,呈昏睡俯卧,并保持在这种状态下毫无痛苦地突然死去。

3)病理变化

①病羊尸体皮下静脉显著充血,其皮肤呈暗黑色外观(黑疫之名由此而来)。

②胸部皮下组织经常水肿。

③体腔积液,暴露于空气易于凝固。

④真胃幽门部和小肠充血和出血。

⑤肝脏充血肿胀,从表面可看到或摸到有一个到多个凝固性坏死灶,坏死灶的界限清晰,灰黄色,不整圆形,周围常为一鲜红色的充血带围绕,坏死灶直径可达23厘米,切面成半圆形。羊黑疫肝脏的坏死变化是特征性的,具有很大的诊断意义。这种病变和未成熟肝片吸虫通过肝脏所造成的病变不同,后者为黄绿色,弯曲似虫样的带状病痕。